安不忘危的成语故事


安不忘危

拼音ān bú wàng wēi

基本解释安:平安;危:危险;灾难。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险;或太平的时候不忘危机或灾难。

出处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是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”


安不忘危的典故

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《周易》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,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。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,应该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,治不忘乱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才能得以保全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安不忘危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妄自尊大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马援传》:“子阳井底蛙耳,而妄自尊大,不如专意东方。”
月明如水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折:“彩云何在,月明如水浸楼台。”
治丝益棼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四年》:“以乱,犹治丝而棼之也。”
胸无大志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36章:“至于回、革等人,实系凡庸之辈,胸无大志,三年来观望风色,动摇不前。”
旦夕之间 汉·无名氏《焦仲卿妻》:“蒲苇一时纫,便作旦夕间。”
存而不议 唐·独孤及《仙掌铭并序》:“后代揭厉于玄踪者,聆其风而骇之,或谓诙诡不经,存而不议。”
惊心动魄 南朝 梁 钟嵘《诗品》上卷: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
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
时至运来 南朝 宋 颜延之《大筮箴》:“时至运来,当在三五。”
鸿儒硕学 《晋书·儒林传序》:“鸿儒硕学,无乏于时。”